(六)、白尾病
病 原:为白皮极毛杆菌。
病 状:尾部皮肤出现白色,逐渐向前蔓延,鱼不久头朝下,尾朝上,很快死亡。
治 疗:同暴发性出血病
(七)、竖鳞病(松鳞病)

病 原:水型点状极毛杆菌。
病 状:鱼鳞竖起,向外张开,体表粗糙。
治 疗:同暴发性出血病
(八)、肝肾病(爱德华氏病)
病 原:爱德华氏杆菌。
病状及病变:胸腹部皮肤有红斑,腹部膨大,个别穿孔,肛门红肿外翻,剖检见肝肾肿大、出血、溃烂、胸腹内有多量淡红色液体。
治 疗:同暴发性出血病
(九)、混合感染病及不明原因死亡症
病 因:由多种细菌混合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疾病,或不明原因突然死亡症。
病症及病变:全身败血症,或具有肺炎、尿道炎、胃肠炎、鳃腺炎、白眼、体表腐烂牲病等混合症状及病变,或不见明显症状突然死亡,解剖病变不明显。

原发性肠炎
治 疗:
1.水体处理和药物泼洒:同烂身、烂尾病。
2.结合内服:选用如下药方轮换配料饲喂,每天2-3次,连喂4-5为一疗程。
每公斤饲料用量为:
①益达混感迪5克 +黄金败毒液(或虎黄合剂) 10克 + 多糖1000(或多糖健壮素)5克。
②高效鱼病灵(或鱼血康)5克 + 黄金败毒液(或五黄抗毒先锋) 10克 + 水产多维5克 。
③病情特别严重者:高效鱼病灵5克 + 鱼血康5克 + 黄金败毒液(或五黄抗毒先锋) 10克 + 多糖1000(或多糖健壮素)5克。
④待病情稳定后,迅速补充益生菌,每公斤饲料添加强力肠康素(或肠胃舒、厌食拖便灵)5克 + 多糖1000(或多糖健壮素)5。
(十)、肝胆综合征
本病多因长期投喂营养不全、发霉变质的饲料,或养殖水体重金属、农药及其它有毒物质含量超标,或长期不当用药和过量用药等引起。
病症及病变:病轻时无明显症状,病重时体色灰暗,颈部、四肢及身体浮肿,眼睛混浊,行动迟钝,常浮于水面,最后绝食死亡。解剖多见肌肉水肿,腹腔有多量恶臭混浊的液体,肝脏肿大,颜色变白、变黄或发黑,易破碎,胆囊肿大

肝胆综合症
治 疗:
1.减喂精料,增喂果蔬类饲料,合理用药和使用清洁、干净水源。
2.用以下药方轮换饲喂,每天1-2次,连用一段时间。
每公斤饲料用量为:
①肝胃宝(或强力胆胃平) 2 克 + 鱼虾活力宝(或诱食快大素)3克。
②保肝利胃素(或强力保肝宁) 2 克 + 强力肠康素(或肠胃舒)3克。
(十一)、营养代谢障碍病
本病多是由于长期、过量投喂含蛋白质高或含油脂高,或营养不全、发霉变质的饲料,造成鱼类新陈代谢障碍引起。
病 症:病轻时无明显症状,病重时外表异常,体色灰暗,身体浮肿,眼睛混浊,且平衡失调;食欲减退,常浮于水面,最后绝食死亡。
病 变:解剖多见肌肉水肿;腹腔及肠管有多量黄色或灰黑色的脂肪,腹水增多,且浑浊恶臭;肝脏肿大,呈黄色或土黄色,易破碎,肝细胞糜烂,胆囊肿大。
最大特点:开始食欲基本正常,但喂得越多,死亡就越多;减料死亡量即下降;有的无明显症状,突然死亡。
预 防: 本病的防预主要是不喂发霉变质的饲料,在6-9月份的高温、高湿季节减喂含蛋白质和油脂高的饲料。
根据生产实践经验,平时选用肝胃宝或强力胆胃平、强力保肝宁及强肝利胃散等,按说明长期或定期饲喂,对预防本病有良效。
治 疗:
1.水体处理:参照前面有关章节。
2.更换新鲜饲料:立即停喂蛋白质高、高油脂高或发霉变质的饲料,改喂合适的新鲜饲料。
结合内服药物:选用如下配方交替饲喂,每天2-3次,连喂4-5天为一疗程。
每公斤饲料用量为:
①肝胃宝(或强力胆胃平) 2 克 + 鱼虾活力宝(或诱食快大素)3克。
②保肝利胃素(或强力保肝宁) 2 克 + 强力肠康素(或肠胃舒)3克。
③肝胃宝(或强肝利胃散) 2克 + 诱食促长素3克 +多糖1000(或多糖健壮素)5克。
(十二)水霉病
病 原:为水霉菌,多经伤口感染发病,寒冷的冬春季易发。
症 状: 病鱼体表有棉毛状的霉菌菌丝生长,俗称“生毛”。
治 疗:每亩每米水深用强力水霉净50毫升 、强力碘(或高效活性碘、六黄解毒调水宝、本草解毒改水灵) 600毫升,加水稀释分别泼洒(泼完一种又一种)。
(十三)、寄生虫病
1.车轮虫病:本病幼鱼特别易发,常造成大量死亡。镜检鳃片及体表粘液,可见多量圆形、车轮状滚动的虫体,鳃部粘液增多,常继发烂鳃病。
2.指环虫病:虫体主要寄生于鳃部及体表皮肤,常继发烂鳃病引起大量死亡,且治疗较为困难。
3.小瓜虫病(白点病):小瓜虫在水温15-20℃及阴雨天繁殖最快,主要寄生于鳃部及体表皮肤,严重者见皮肤布满小白点。硫酸铜能促使小瓜虫生长繁殖,故该病禁用硫酸铜。
4.锚头虫病:主要寄生于体表及眼睛、口腔等处,可见体表有散在性的红点与脱鳞,其上面有一条针状锚头虫,该病对大小鱼都危害严重,以偏酸的瘦水塘易发。
5.斜管虫病和纤毛虫病(纤毛虫包括舌杯虫、钟形虫、聚缩虫及累枝虫): 这些病初期无明显症状,大量寄生时会引起大量死鱼,对鱼苗危害尤为严重。主要寄生于腮部及体表,酸性水塘及混浊水源易发。
